截至目前,宝贝回家成功案例数量是10350,然而未被找到的孩子还有更多。打拐志愿者,是一个特殊的群体,在被拐孩子父母心里,蹉跎、阴暗的寻子岁月里,他们是唯一透进来的光;在他们自己看来,打拐不只是头脑一热的善意,而是在法律、人伦间的一场跋涉。
今年是马水峰成为打拐人的第七个年头,从2016年至今,他每年有300天时间在路上,80%的时间贡献给了打拐事业。多年来他帮助了一百多个家庭团聚。身上寄托着被拐儿童父母的渺茫希望,打拐人的意义,正如他所说,多尽一份力,就多一分希望。
驾驶房车
(资料图片)
奔走在乡里的25天
这个月马水峰一直在云南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,因为这里出现了一条关键线索,二十年前被拐的杨佳一亲生父母就在这个镇上,线索的由来极为珍贵,是马上要被执行死刑的人贩子口中留下的最后一点线索。
“这个县有七十多万人,目前我们锁定到了一个乡镇。其他信息只能挨个村子地问,没有其他办法”,同行的有五个人,马水峰是其中的一名打拐志愿者,因为当地信息不发达,老年人们用的多是按键手机,只能采取“最笨”的方法。这25天来,他驾驶着一辆房车,带着被拐的孩子挨家挨户找家。听不懂方言,被人误认为是坏人,不被村民理睬……过程并不似想象中的顺利,问询的过程就像石沉大海,明明近在眼前,却又得不到结果。
“虽然这么说有点矫情,但是长时间吃不到面食确实有点崩溃”,马水峰是河南人,在走访的这些天以来,他没吃过一口馒头、面条。每天从这个村奔波到另一个村,早上7点半起床上路,午饭视情况解决,晚上睡在房车上。每到一处他会先去到当地的派出所,与当地的警察交流信息,这次当地派出所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水电和午饭,让马水峰和同伴们感到十分温暖。
马水峰的房车上贴着各种寻子信息,包括姓名、年龄、走失地点,还有一张张被拐儿童的照片。他故意把车改成显眼的样子,印上了被拐儿童的信息,他说这样走在街上,能增加被别人注意的概率。
从包工头到打拐志愿者
成为志愿者并非偶然
马水峰今年36岁,河南人,原本是一名包工头,成为打拐志愿者的契机,是一部名为《失孤》的电影。借助着网络的力量,一开始他只是搜索一些寻人启事,加了一些寻子qq群,在各个网络平台上帮忙散播寻亲信息。接触到了全国各地失孤的家长,和他们交流讨论,但仅限于网络。后来,马水峰在一次旅行中看到许多街头寻子的家长,他们身穿寻子服,在各自的三轮车、摩托上印着孩子的名字,不停地奔波寻找。“看到那种场景我感触很深”,从那之后马水峰也开始“上路”,成为一名路上的打拐志愿者。
那时,一些家长承受孩子被拐的切肤之痛,还要提防借机坑骗钱财的骗子。“你们换个人骗行不行”,马水峰记得第一次与寻子家长见面时,对方是四川人,刚刚有过一次被骗的经历。“他问我是哪个机构的志愿者,我说不上,就说自己想帮他们找孩子”,马水峰说,当时很多家长并不相信他是个好人,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说他是骗子。
那时他经常在山西、陕西和河南三个地方到处走动,有些家长过来之后,需要寻亲或者宣传帮忙,他会带着家长过去进行一个简单的走访,帮忙落实一些线索。很多家长可能连租房的钱都舍不得花,他就请家长们吃碗面,提供一些小小的帮助。
“不在路上的时候,我一般是7点半起床,回复一下抖音后台的私信,里面有好心人士提供拐卖儿童的信息,也有寻子的人发来求助,再把这些信息做成短视频,转发扩散到各个平台”。他日常需要处理的信息十分繁琐,在不需要上路的日子里,每天都是如此度过。
与家长同吃同住
找到孩子比结婚还高兴
作为志愿者,马水峰亲眼见证过曾庆娇与女儿的认亲现场。被称为女版郭刚堂的她曾骑行摩托车60万公里找寻女儿,两人能成功认亲,起源于一次巧合。
当时马水峰开着房车在西安宣传,在兵马俑景区遇到一个来自南方的旅游团,马水峰和志愿者们求助导游,希望能发个朋友圈给予支持。就在导游发了朋友圈后不久,一个深圳的网友看到后顺手把这条信息发到了抖音上,曾庆娇女儿所在社区的居民看到了这条视频并反馈给了志愿者,顺着这条线索,马水峰和志愿者们驱车千余公里到了广东,经过排查以及公安系统的DNA比对,这个被买来的孩子就是曾庆娇的女儿。
曾庆娇与小女儿已经团聚
“找到孩子的那一刻比我结婚还高兴”,马水峰说在自己做志愿者的这些年里,有很多父母花几十年找孩子,这种经历千辛万苦的团圆,见证者都会深感震撼。
和寻子家长接触多了,马水峰觉得他们是一群可怜人。“有的孩子丢了父母寻短见的,还有一些始终走不出来,患上抑郁症的。”他说,家长们对孩子日思月想,时间可以长到10年、20年、30年……普通人无法感受到他们这种无奈和当中的难。
睡在公共场所,吃的是馒头咸菜,寻子路上的家长们并不好过。为了不麻烦志愿者他们“谎称”自己去住宾馆,其实带着被子睡在银行取款机旁。“这个时候我们心里就很难受,好多事情不知道怎么说,越说越心酸”,后来马水峰再三要求家长睡在房车上,一起吃住。他们在路上的陪伴更像是相互扶持,相互搀扶着走向有着曙光的尽头。
加入上百个寻子群
帮助百余家庭团聚
打拐七年,马水峰加入了上百个寻子群,算上流浪儿童和走失老人,他已经成功帮助一百多个家庭团聚。长时间在路上,家人难免有些不理解。但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,马水峰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,家人也转变想法,开始全力支持他。
如今,马水峰一年当中有300天在路上,每落实完一个线索,就接着去到一个新的省份。志愿者群体里30岁以上的中年人居多,但逐渐有一些年轻人加入,他们利用网络平台的熟悉度尽自己所能地帮忙传播寻子信息,成为一名网络打拐人,还有一些好心的商家主动联系他,把商品外包装印上寻子信息,逐渐扩大的志愿者队伍让他觉得越来越有希望。
“志愿者是没有门槛的,哪怕是大家能转发一个短视频、能转发一个寻人的帖子,这就是已经当了一名志愿者了。”他希望大家能踊跃参与进来,为打拐志愿者扩充新力量。
如今马水峰(右)经常在抖音直播,利用社交平台散播寻亲信息
“我不会放弃做这件事,现在为止我手中的一个个寻子群、一条条线索也不允许我停下来。”他告诉记者,家长们不会发布短视频,不会上网,“他们看到我们可能好像看到了希望一样,如果我们不干的话,他们会失去信心,我觉得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”,寻亲道路阻且长,对志愿者们来说开弓没有回头箭,背负着家长们的希望,这件事还要有人继续。
“每敲开一扇门,找到的希望就多一分”,马水峰说,希望是一个美好的词,支撑着家长也支撑着他。“可能哪一天我们就和孩子擦肩而过也说不定,在那之前我们肯定不能放弃”。
新黄河记者:郭梦桐 编辑:周全